2017-02-27
日前,江苏省工商局网站公布2016年上半年流通领域的珠宝首饰商品的质量检测结果显示,浙江明牌珠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牌珠宝”;002574.SZ)、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凤祥”;600612.SH)等品牌商品均被检出存在不合格情况。
实际上,这并不是上述珠宝企业第一次登质检黑榜,珠宝类产品向来投诉多发。《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上海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珠宝类商品的投诉案件占比较大。对此,受访专家表示,珠宝行业质量乱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加剧珠宝行业正在面临的“寒冬”。
老凤祥2016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2016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5.62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294.24亿元减少了2.93%。无独有偶,明牌珠宝财报显示,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8.28%。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线下实体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明牌珠宝先后收购好屋中国25%和75%的股权,欲借力房产电商推进互联网转型。不过,有行业人士提出,明牌珠宝收购进展不及预期,好屋中国的业务拓展也不及预期,其转型仍充满不确定性。
对于公司产品品质、业绩发展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先后致电致函上述企业,截至发稿,明牌珠宝均暂未作出回应,老凤祥方面则表示,“这两天市场部人员正在外地开会,无法回复。”
老凤祥、明牌珠宝屡上质检“黑名单”
据江苏省工商局官网信息,2016年上半年,江苏省工商局组织对江苏省部分地区流通领域的珠宝首饰商品进行了质量检测。抽检范围涉及南京、无锡、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常州、徐州、连云港、淮安、南通、盐城、扬州、镇江、宿迁、泰州和沭阳等15地,包括周大福、金伯利、上海亚一金店、老庙等90个品牌。共计抽查400批次,经检验,合格221批次,合格率为55.25%。
其中,中国黄金有不合格产品12批次,明牌珠宝不合格产品2批次,老凤祥、千叶不合格产品各1批次。
同时,记者查询发现,中国黄金12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5批次为珠宝玉石名称不合格。其中,一款名为“足金红宝石女戒”的产品,明示值显示是“红宝石”,实测值为“合成红宝石”。而在4批次标签不合格的产品中,中国黄金一款“PT950项链”,标签明示值“PT950”,实测值则为“铂Pt950”。此外,明牌珠宝检出的2批次不合格产品均为标签不合格;老凤祥1批次不合格产品为名称不合格。
奢侈品中国联盟荣誉顾问张培英告诉记者,在每一年工商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中,问题多集中在标签、标识方面,“因为标签、标识方面出现问题,确实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误导”。而这些方面的问题,或是商家有意为之,或是工作人员的专业度不达标。
同时,记者梳理发现,此前不久安徽省工商局公布了该局于2016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依法对全省部分市场上销售的黄金珠宝进行的抽检结果。上海老庙戒指、上海亚一挂件等6个品牌、7组样品抽检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同样集中在饰品名称、标识(印记、标签),其中,标签和其他标识物不合格现象极为普遍。
在抽检结果报告中,安徽省工商局表示已责成相关工商局依法查处,并依法监督经营者整改。记者多次联系安徽省工商局了解最新整改情况,然而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回应。
在张培英看来,珠宝首饰频频被检出不合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行业内检验标准不统一。“一方面,质检、工商部门有自己的标准规范,另一方面,行业本身也有自己的规范,两者之间并未达成统一。此外,一线大城市一般有自己统一的规范,但在二三四线城市,一些操作人员甚至连基本常识都不达标。”
上海中宝宝玉石鉴测中心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珠宝检测机构完全遵循国家GB/T的检测标准,但珠宝学院有自己的一套检测标准,在标准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因此检测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另外,去年对于贵金属的命名方式,国家发布了一套新的标准,可能有些品牌还在遵循老的标准,因此在标准更替时也可能产生首饰名称、标识不合格的现象。
珠宝产品或成投诉“重灾区”
2月15日,记者从上海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珠宝类商品的投诉案件占比较大。“现在很多消费者都在排队处理投诉案件。”工作人员介绍称,目前关于珠宝类商品消费者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问题和商家不提供发票等方面。
对此,张培英表示,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珠宝行业“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质量乱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遏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加剧珠宝行业正在面临的“寒冬”。
同时,行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珠宝类产品要尽量选择正规渠道,“不能贪小便宜”。京衡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学平也表示,购物时,消费者切记要主动索要发票。根据法律规定,珠宝商作为销售方应当向消费者提供发票,以任何理由拒开发票均属违法行为。
记者走访上海市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的老凤祥专柜发现,情人节刚刚过去,前来专柜选购的消费者并不多。销售人员表示,钻饰类商品都有证书,金饰类产品都会有钢印的,牌子和成分会写在钢印上。“老凤祥都是按照国家标准来的,不会轻易标错成分,毕竟是大公司老品牌。”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珠宝首饰尚无“三包”规定,非质量问题大多数金店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对此,福建省宝玉石协会王乃珠称,黄金珠宝首饰投诉主要集中在首饰断裂及钻石珠宝脱落、变形、掉色等质量问题方面。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黄金珠宝首饰“三包”规定,主要原因是珠宝首饰出现问题很难判定是人为过失还是饰品质量问题,而且目前首饰鉴定只是针对钻石成色、贵金属含量和等级进行鉴定,对钻石脱落、首饰断裂的原因及设计工艺仍难以判定。
业绩承压遇发展瓶颈
老凤祥2016年三季度报显示,公司2016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285.62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294.24亿元减少了2.93%。与此同时,其2016年1~9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96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4.85亿元减少了311.36%,减少原因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比去年同期减少所致。
同样出现在“质检黑名单”中并且业绩出现下滑的还有明牌珠宝。明牌珠宝财报显示,2016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8.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514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81%;基本每股收益0.10元/股,同比上年同期减少28.57%。其中第三季度营业收入7.84亿元,同比减少33.55%;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9万元,同比增长23.44%。
同时记者注意到,根据明牌珠宝公开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黄金珠宝市场调整,明牌主业经营面临一定挑战,2016年业绩可能是一个低点(包括坏账、行业的影响等),展望2017年(公司债到期,坏账准备减少),财务层面或将有所好转。”
据了解,2015年年底,明牌珠宝曾斥资7亿元收购好屋中国25%股权,试图弥补其原来的珠宝主业因渠道资源不足而遇到的瓶颈问题。2016年9月,明牌珠宝又抛出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试图以股份加现金支付方式集中收购好屋中国剩下的75%股权,收购价24亿元。
对此,天风证券研究所研报提出:“作为传统珠宝企业龙头,在传统线下实体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力图创新商业模式。”不过,天风证券研究所同时也对收购进展不及预期,好屋中国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做了提示。
“珠宝行业属于高利润、高附加值的产品,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会最先受到影响,如果再加上质量问题的频频出现,此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观望或放弃购买,这对珠宝类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张培英认为,品牌方要做到尽量规范化,像内部培训、管理方面的细节也都要抓起来。
(【中国经营网】 记者 刘媛媛 杨玲玲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