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6日)下午2点,上海沪师律师事务所大会议室内,“转型律师大讲堂”第3期精彩上线。
继前两期聆听了具有多年审判经验的前资深法官们的分享后,这一次,我们特别邀请前资深检察官、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学平律师,为近百名所内外的律师揭秘青年律师的成长之道。
上海沪师律师事务所主任邢现忠律师、京师上海国际总部创始合伙人魏绍玲、业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海阳律师一同参加了这场分享。
“对于律师而言,什么才是我们在执业道路上真正需要的?我想,追本溯源,对律师成长、发展最具影响的还是‘思维’本身。‘转型律师大讲堂’这一栏目正是由此诞生,为律界同仁们打造了一个能让思维充分交汇、碰撞的平台。”
分享开始之前,邢现忠主任先向在场律界同仁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并从“思维”这一关键词出发,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转型律师大讲堂”这一品牌栏目的内涵与价值。
作为前资深检察官,邓学平律师对于“思维”又有何见解?
“这其实是一个证据充分、定性没有争议的案件。我并未从法律、证据、事实三个角度出发,而是选择挖掘背后的人性所在,坚定自己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获得辩护的权利。”
在代理了众多重大热点案件之后,对邓学平褒贬不一的评价蜂拥而至。
在今天的这场分享中,这位有着7年检察官经历的刑辩律师,以大家最为关注的“张扣扣案”为起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法律人”的真实感受与执业经验。
“律界有个‘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80%的资源。如何从金字塔的底部走向塔尖?只有比同级人更努力、更优秀。”
多年执业经历,让邓学平律师深刻认识到衡量律师价值的因素很多,创收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律师这样一个完全市场化、高度竞争化的行业之中,提升准入门槛,开拓高端市场已经成为律师未来的黄金生存法则,而专业化正是通往成功最近的路。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一个现象,青年律师因为没经验、所以没案源,因为没案源、所以没经验。
2014年初,他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检察院辞职转做律师;2019年初,一份以“一叶一沙一世界”为名的张扣扣案辩护词,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从一名资深检察官,再到如今的知名刑辩律师,在过去的五年时间中,邓学平实现了从零到有、从有到优秀的转变。
青年律师在执业之初常常会陷入经验不足与案源不足的死循环,而专业化的发展作为门槛最低的起步通道,正是属于他们的一条“捷径”,能够助力其快速“破局”。
打通专业化之路,不仅可以为青年律师带来更多与同行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与资深律师的合作中不断“取经”,提高案源转化率,其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将带来业务层次的不断升级。
在宽度上自我限缩、深度上自我挖掘、时间上自我坚持的专业化之路,到底如何走?
除了如邓学平律师一般,进入公检法或者相应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青年律师可以选择的发展路径还有很多。
选择专业化律所或者专业化团队,积累专业领域的业务或案例,跟踪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热点事件,结合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撰写理论文章,加入专业组织进行横向交流、互动,都是律师通向专业化之路的“跳板”。
“不勾兑、不诓骗、不死磕、走专业技术化道路是我这些年所坚持的职业道路。”走在刑辩之路上的邓学平始终坚持“三不一走”原则,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过去5年的执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
将每一个案件都当作课题一样去研究、吃透的邓学平律师,还将自己之前完成的律师意见书带到了现场,为在场的律师们提供一个详细、真实的参考。
而从检察官到律师,身份的转变,也让邓学平深刻意识到两者思维之间的差别。
他根据自身的执业经历,归纳总结出了理性、底线、逻辑、证据、精确、逆向、经验、结构、程序、价值等邓氏“十大思维”。同时结合“汤兰兰案”等两个颇具争议的案件,着重解读了逆向思维与经验思维对律师执业的重要性。
作为检察官,往往需要根据现有的证据进行正向梳理,而作为律师,尤其是刑事辩护律师,则需要在法与法之间寻找辩护的空间,运用“逆向思维”倒推案件,寻找案件中的“突破口”。
“扎实的知识体系只是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会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实务、实训、实操中不断磨练,在理论与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思维’。”
京师上海国际总部业务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海阳律师,在听完这场分享之后,对邓学平律师的很多观点十分认同。他认为,每一位刑辩律师都应当像邓学平律师一样,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辩护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招式破解困境,寻找属于自己的“破解之道”。
在这一期的“转型律师大讲堂”中,近百位律师全程安静地聆听邓学平律师的分享。他从颇具争议的热点案件引入,结合自己从检察官转型律师的经历,向在场的律师们讲述了自己的“破局之道”,也为更多的青年律师提供了面对案源与经验不足这一困境的“突围之法”。
接下来,我们将邀请更多业内的“转型律师”,与大家一同探索不同职业领域特有的“职业思维”,以多种视角探寻实务中的切入点与落脚点。
(【沪师律师事务所】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