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宽敞、明亮,墙上“勇者无惧”遒劲且格外醒目,淡淡的油墨香和书香弥漫整个办公区……在距离虹桥机场10分钟车程的一栋大楼里,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权典律师事务所焕发出的文化氛围显得与众不同。
或许,这与它的创始人邓学平有关。身兼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研究院研究员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导师等数职的邓学平,怀揣“勇者无惧”的情怀奔波在全国各地,代理了陕西渭南虐童案等多起社会关注案件。如今,在刑事案件辩护中人气颇高的他开始运营律所,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转型升级。
刑事辩护考验法律人的智慧和良知
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刑辩律师?邓学平分享了他的经验和看法。
记者注意到,过去的一年,邓学平有不少辩护成功的案例。“刑事辩护工作原本就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因此优秀的刑事律师必须要有坚毅的品格和不轻言放弃的执着。”他说。
邓学平向记者介绍了他2021年代理中部某个省的一起被控强奸案。
该案中,仅有女方的陈述和几个转引女方说法的证人,涉嫌犯罪人最后被批捕。案件起诉至法院后,涉嫌犯罪人的家属委托邓学平介入辩护。他通过阅卷并会见了当事人后,迅速制定了取证思路,自行收集了多份证据,还申请法院恢复了当事双方的手机数据。庭审中,邓学平申请女方和相关证人出庭作证,并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女方当庭暴露其庭前口供的不实。最终,检方撤回了起诉。
“性侵类案件取证难,辩护更难。往往是女方一控告,男方就会被抓被判。所以,在缺乏直接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如何鉴别口供真伪,做到客观还原真相,极为考验法律人的智慧和良知。”他说。
在他看来,刑事辩护看似门槛很低,只要有律师证就可以做,但其实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刑事辩护不是简单的做生意,每个刑事案件都关乎一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声誉,没有高度的责任心,没有扎实的法律功底,没有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毅力,千万不要草率介入,以免贻误别人的人生和家庭。”邓学平这样说道。
邓学平把自己从业以来的重要案件的辩护词都装订成册,一本动辄数万字,里面有专门的目录,有的还穿插着大量的时间轴、人物关系图、资金流向图和交易流程图等。 “从全国各地跑来找我代理诉讼的人,涉及的案件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这些案件都是难啃的骨头,甚至是前期辩护效果不理想后才找到我的。要把这样的案件厘清楚、说明白,绝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做到的。”邓学平坦言。
在他看来,辩护是一个说服的工作,决定辩护成败的往往在于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这就要求辩护词做到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快速、有效、准确的传递出去。
“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标题必须传递辩护观点,比如图表化符号化的表达,比如重点内容加粗加色,比如制作目录索引,比如在前言中提炼核心观点等。”邓学平说,“我执业至今已经积累了十余起无罪案例和数量众多的重大改判案例。这跟我们团队扎实研究案件,认真撰写辩护词是分不开的。批准逮捕以后的无罪案例是极其难得的,这样的案例是刑事律师的至高荣耀。”
(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离开舒适区,重新出发
记者了解到,经营一家走专业技术化道路、富有人文精神的律师事务所一直都是邓学平的梦想。特别是他到了一定的职业阶段,社会名望、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都已经不是主要的人生追求。与此相对,社会价值、文化氛围和职业归属感在人生目标中的位置越来越高。
“因此,聚拢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一起创业,会让人重新焕发青春和热情。”邓学平说,“这跟在一家大所单纯的做个合伙人感觉完全不一样。在舒适区呆习惯了,人的惰性就会成长。人生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的主动离开舒适区,不断的重新出发。”
谈及他的律所定位。邓学平分析说,未来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律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未来的法律服务市场,综合性大所和特色鲜明的小型精品所都可以很好的生存,但其他规模不够、特色不够的律所将举步维艰。邓学平律师坦言,上海权典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定位是以刑事业务为主打、以诉讼业务为主导的小型精品所。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小型专业所。这些律所的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标签。比如有的律所专做刑事业务,有的律所专做家事业务,有的律所专做劳动业务,有的律所专做商标业务。对此,邓学平介绍说:“我们以刑事业务作为主打产品和拳头产品,这是我们的特色和标签。此外,我们的刑事业务涵盖刑事辩护、刑事控告、刑民交叉、刑行交叉、刑事合规等五大门类,不同于一些律所单纯的刑事辩护业务。”
他进一步解释称,我们跟只做刑事业务的律所也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承接民商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业务。“有些律师只会做刑事案件,这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有缺陷的。一些刑民交叉的案件或者比较疑难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如果没有基本的民商法知识和民商事诉讼经验,根本是做不好的。”他坦言,“民商事案件毕竟占绝大多数,年轻律师如果将这部分业务白白放弃会非常可惜,对他的职业积累和职业成长也会非常不利。”
法律人必须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
司法部联合相关部委在最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律师服务收费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积极参与公益法律服务”。
对此,邓学平认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律师收费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律师曾经是体制内的一员,收入主要靠财政拨款。直到20世纪90年代,律师才开始逐渐自食其力。律师收费市场化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更是法治层面的。“律师收费市场化的制度含义在于,通过契约建立信任纽带,让彼此之间的这种信任,换来为公平和正义辩护的最大可能。”邓学平说。
那么,请不起律师的群体如何享受司法红利?“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法律援助这样一项兜底制度。作为律师也不能唯经济利益是图,而是要自觉承担起法律人该有的社会责任。”邓学平说,“我自己每年代理的案件不超过20个,但每年都会代理数起公益案件。”
记者了解到,邓学平执业至今,免费代理了数十起的公益案件,有的案件获得了无罪判决,有的案件大幅减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行动的力量和希望的力量是无限的。这些年持续代理公益案件,也让我收获和成长了很多。恰恰是这些案件,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法律职业的厚重感和价值感。”他深有感触地说。
律师界中,有一些律师试图借助一些热点案件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律师界诱惑很多,的确有部分人显得有些浮躁,极少数律师喜欢蹭热点,这些行为不应被鼓励。”邓学平说,“我确实代理过不少热点案件,但也拒绝了很多热点案件,是否热点并非我代理与否的主要考量因素。”
在他看来,律师渴望有更大的知名度是很正常的。但这个事急不得、等不来,说到底还是要靠扎扎实实地做案子,靠日积月累的不断历练,靠“板凳愿坐十年冷”的努力和付出。“名律师加好律师才是大律师,没有过硬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是成不了大律师的。”邓学平说。
“法律人必须要有对法治的敬畏。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坚守本心的人,愿每个人的梦想都不被辜负。”2022年已经开启,邓学平在其新年献词中这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