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临死前的叩问仍在等待回答
2016-08-26
此文首发于2016年8月26日《新京报》“社论”。
刚刚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的山东临沂女孩徐玉玉,因辛苦筹集的9900元学费遭遇电信诈骗导致呼吸心脏骤停最终去世。复盘事件经过,被骗前一天,徐玉玉刚接到教育部门的助学金电话通知,第二天诈骗嫌疑人就以“领取助学金”为由,轻易博取了徐玉玉的信任。不少人认为,徐玉玉联系方式以及领取教育助学金的信息被泄露是导致徐玉玉被骗的直接原因,也是徐玉玉不幸死亡案的最大元凶。
这原本是一个“鲤鱼跳农门”的励志故事,却因为一通诈骗电话沦为了一场人间悲剧。当地公安部门已经成立专案组,表示将全力侦破此案。南京邮电大学已经去电表示了专门慰问,网络上则是群情激奋、一片声讨之声。“抓捕凶手,告慰亡灵”的事情必须要做,但仅做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现行信息采集和管理体制的纰漏,为电信、网络诈骗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修补漏洞并严格监管责任更显关键。
其实就在徐玉玉被骗的当天,临沂市的另一名女大学生小芹也被骗子骗去学费6800元。在记者采访时,徐玉玉的不少同学都表示曾接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很显然,这些学生信息被泄露并非个别现象。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国家助学金覆盖了全国20%的本专科生。这意味着,今年有约150万大一新生可能因为助学金信息泄露面临诈骗风险。据了解,申请助学金需要填报姓名、联系方式等26项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学校、教师、教育局、招生办等都能获取,从助学金申请到发放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泄露。基于此,教育部门除了要配合公安机关找到事件中信息泄露源头,追究系统内失职人员的责任,更要借此机会对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加固升级,全面排查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监管漏洞,确保全国数千万学生的信息安全。
其实,岂止是学生信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信息只处于价值链的末端。人们在申办银行卡、购买奢侈品、注册各种网站会员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常常被各种机构批量化倒卖,俨然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数据产业链。此外,还有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入侵信息系统,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更有甚者,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在利益诱惑下,与犯罪分子相互勾结,非法泄露依职权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大量信息在手,犯罪分子作案时就能够“精确制导”,而被泄露信息的公民就如同等待宰割的“赤裸羔羊”。
保护信息安全,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密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政府的监管职能、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打击力度。公民信息泄露,依靠个人诉讼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源头治理必须要靠政府公权力的监管和保护。现阶段,除了要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门槛进行细化明确,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外,还要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做好衔接,对达不到入罪标准的给予行政拘留和罚款等行政处罚。从长远看,制定一部《公民信息保护法》势在必行。考虑到倒卖个人信息主要是经济驱动,因此应建立严厉的惩罚性赔偿机制、加大经济制裁力度。为从源头上管控随意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可以考虑规定,凡是获取不特定公民个人信息的企业或者机构,都必须要事先获得政府许可并在事后向政府备案。凡是未经许可、备案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无论是否泄漏,一律给予法律处罚。对于政府部门依法采集、保管的公民信息发生泄漏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一律从严给予法律处罚。此外,可以考虑建立公民个人信息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鼓励社会公益组织进行诉讼维权。
近年来,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甚至不遗余力的从海外引渡、遣返犯罪嫌疑人。但是对于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电信诈骗的上游犯罪,无论重视程度和打击力度都显得不够。徐玉玉的悲剧警示世人,个人信息被泄露绝不意味着要忍受很多的垃圾广告,而且意味着生命和财产安全随时都可能面临威胁。如果个人信息沦为杀人工具且得不到改观,那么信息恐惧和信息威胁恐将成为信息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挥不去的噩梦。
“咱家都这样了,为什么还有人来骗”?这是徐玉玉临死前的追问。任何社会都杜绝不了犯罪,但若对体系化漏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犯罪滋生然后一抓了之,就公共治理而言同样是一种犯罪。能否推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在制度层面的亡羊补牢,其实是徐玉玉死亡案留给我们的更深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