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首发于2015年1月17日正义网“法律博客”版。
日前部分媒体在街头采访,让老百姓说说自己对“爱国”的看法。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大家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一位小学生回答“爱国是扶老奶奶过街”。而在随后关于“什么是不爱国”的街采中,一位市民回答“贪污属于一种不爱国的表现”。
爱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有点严肃的话题。然而央视街采得到的答案却非常生活化、非常现实主义,甚至让我们感受不到这个词汇的政治意涵。曾几何时,一谈到爱国要么就面色凝重、正襟危坐,要么就群情激奋、喊打喊杀。爱国总是和历史悲情、民族梦想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色彩的词汇。
历史上,爱国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刻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赞颂。但同样值得我们警醒和思考的是,爱国在特殊的年岁里曾被当作身份识别的标签和党同伐异的棒子。大量的历史实例表明,爱国情操如果缺失了理性、克制,也很容易导致盲目的非理性冲动,反而会对社会造成破坏。不时出现的抵制某国,往往伴随着打砸抢的暴力,对我国国际形象和国家法治秩序都构成了严重损害。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爱国主义需要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更多的建设性。那种动辄给人贴上“汉奸”标签、开口闭口打倒某个国家的“爱国主义”显然是不符合我们的时代精神的。那种一边热泪盈眶的观看升旗仪式,一边无所顾忌的乱扔垃圾的“爱国主义”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因为“爱国”,所以“老子天下第一”,不允许他人的质疑和批评,更是要不得。既然爱国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必须给爱国主义注入新的内涵。
爱国不能再被当作道德标签,不可以随意贴人。贴标签是一种道德上的无赖和智识上的懒惰,目的是为了在没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压制对方。爱国虽然与民族国家无法割裂,但以盲目自大和盲目排外为特征的偏狭民族主义却未必是爱国的本意。那种带有扩张和攻击倾向的极端民族主义就更是与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南辕北辙、大异其趣。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界的区分越来越淡弱,我们一方面要谨防滑向民族虚无主义,导致历史失联和文化失根,另一方面又要建立起自尊自爱、文明友爱的新型民族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应当以保存身份认同、发扬文化传承、构筑共同家园和实现自我防卫为主要目标。
其实,爱国是一种非常朴素、非常自然的情感,甚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爱国可以很生活,可以很丰富,没必要限缩在政治或意识形态领域。如同作家王蒙所说的那样,“唐诗宋词代表中国心,中华料理代表中国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感情”。巍峨壮丽的山川、勤劳智慧的人民、丰富灿烂的文化和悠久光辉的历史,都是我们热爱这个国家的理由。爱国可以宏大到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细微到爱这个国家的某个自然景观甚至某项传统习俗。爱国可以是关注公共事务的公民意识,也可以是在公共场合不乱扔垃圾的生活细节。总之,我们需要打破滥觞于爱国领域的口水主义,建立一种生活化、行动化的爱国理念。
将扶老奶奶过街视为爱国的表现,将贪污视为不爱国的表现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他们将爱国从抽象的、说教的层面拉回到了具体的、生活的现实。这样的爱国主义显然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也更加具有建设性。试问,爱岗敬业、爱护环境、崇尚美德、热衷公益难道不是最好的爱国表现吗?而贪赃枉法、坑蒙拐骗、不守公德不正是对国家的伤害吗?如果一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那么他毫无疑问就是一个爱国者。我们相信,建设、包容的爱国主义才能够真正汇聚各方面的力量,持续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