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大学自主招生沦为半拉子工程
2014-01-10
此文首发于2014年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版。
京华时报12月23日报道,在中央巡视组和教育部的双重要求下,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将暂停自主招生。未来教育部将会视人大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其自主招生资格。
自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持假护照“跑路”被抓以来,关于人大的招生丑闻纷至沓来。甚至有媒体报道,一个年仅11岁的富二代竟然上了人大的本科。近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首次承认人大在自主招生中存在问题,使得坊间关于花钱进人大的传言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
自主招生改革始于2003年,是教育部为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模式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积极尝试。这项改革的初衷和出发点是毋庸置疑的,也顺应了世界发达国家多由高校甚至教师自主决定招生的通行做法。然而,人大自主招生黑幕却暴露了该项改革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立足我国的特殊实际,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跟进。否则,国外运作良好的制度到了我国就会走样、变形。我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在扩大高校自主性、弱化分数的硬约束的时候,却没有在高校去行政化、教育事业伦理化、招生运作透明化等方面进行同步改革。自主招生演变成高校的行政官僚招生,相关问题必然接踵而至。
有权力的地方就可能会有腐败,高校也不例外。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极度匮乏。经历过几轮高校扩招之后,我国大学录取比率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仍未根本改观。统一的高考制度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在保障机会平等这一点上却格外有力。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和监督措施,始终停留在半拉子工程状态,那么自主招生名额在强大的社会需求诱使下,变得奇货可居、待价而沽也就不足为奇了。
腐败的破坏性人所共知,而教育腐败则危害尤甚。它一方面会销蚀社会精英的知识生产能力和思想创新能力,阻碍甚至扼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它会阻碍社会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使得利益固化的格局更难打破,导致社会结构走向刚性和对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有利武器。如果获取知识的权利与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捆绑一体,那么下层民众的社会上升空间将被压缩。这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和持久繁荣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与过去就腐败查腐败,腐败分子被查,但制度和做法还是原来的老一套相比,这次教育部要求人大暂停自主招生、责令进行限期整改,在态度上较之以往更加积极、严厉。不过,我们并未看到教育部对于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整体反思和制度检省。鉴于自主招生模式的相似性,我们有理由追问:自主招生腐败是否是人大一家独有?导致自主招生腐败的制度缺陷是什么?如何防止招生腐败再度发生?如果教育部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高校自主招生走向公平和透明,那么人大招生丑闻或许将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转折点。倘若将事件限缩在人大范围之内,一阵形式主义的整改措施应付了事,那么大学自主招生就有从半拉子工程沦为豆腐渣工程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