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与FBI之间的未解“锁事”
2016-12-09
此文首发于最高检《方圆》杂志2016年第23期“衡平法理”专栏。
在对一个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过程中,警察从嫌疑人的身上搜到了一部手机,他是否可以未经法院许可而直接查看手机中的短信或通讯记录?在我们国家,警察可以如获至宝、毫不犹豫的打开手机提取他们想要的任何信息。但在美国,这个争议却闹上了联邦最高法院。2014年6月25日,联邦最高法院9位大法官罕见的一致性投票判定:除非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否则警方若想查看嫌疑人手机中的内容,必须首先取得法院的许可。警察强制调查权力和公民个人隐私权利的争议似乎结束了,不过美国政府和硅谷巨头之间的争议并没到此结束。因为如果嫌疑人手机设置了密码,那么警察可否申请法院强制生产商协助解锁呢? 2015年发生的另一起案例,再次把这个问题推向了舆论的浪尖。
2015年12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伯纳迪诺郡发生一起枪击事件,造成14人死亡,21人受伤。该起事件,被认为是美国近3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枪击事件之一。两名制造枪案的疑犯分别是卫生局职员赛义德·法鲁克和他的妻子,两人随后双双被警方击毙。FBI警探在后期侦查中寻获到了法鲁克的一部iPhone5C手机,但却因为没有密码、不能解锁而无法获取手机内的信息。FBI认为,手机内的信息对于调查枪击案的行凶动机非常重要,要求苹果公司提供特殊软件协助解锁。但苹果公司几乎未做过多考虑,就公开拒绝了FBI的请求。
调查人员发现,法鲁克的iPhone5C手机设置了4位数密码,可能的组合理论上有81万个。更重要的是,这部手机配备了安全设计。一旦连续输错10次密码,那么手机内的信息有可能会全部自动清除。因此,FBI向法庭申请了两项强制令,要求苹果公司:第一,协助将法鲁克的手机改为无论输入多少次错误密码,都不会将手机内存资料销毁;第二,协助取消在输错密码后的时间等待,帮助节省调查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根据iPhone5C手机的现有设计,连续5次输错密码,需要等待1分钟后才能继续输入。连续6次输错密码则需等待5分钟……以此类推。
和此前遭遇的数十次申请一样,联邦法院加州河滨地区法庭支持了FBI的请求。2016年情人节刚过,法官谢瑞•皮姆就发布命令,要求苹果公司提供解密软件,帮助FBI调查法鲁克的手机。然而这一次,苹果公司选择了拒绝服从法庭的命令。一方面,苹果公司向法庭提交文件,要求法庭撤回命令,称其违反美国宪法,谴责联邦政府通过法院行使危险权力,实行对法律的无限解释,并指美国政府此举对数码安全和隐私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苹果公司正式向加州中部联邦执法区法院提起上诉。
苹果公司的举动在全美引起轩然大波。除了普通民众,连向来站在民权阵线一侧的律师,也有人对此颇多不满。一些律师指责,苹果的加密政策对调查刑事犯罪构成了实质性障碍。甚至有人警告苹果的做法将会加剧美国的恐怖主义风险。当时的两位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也不得不对此事件做出正式表态。特朗普“旗帜非常鲜明”的表示,“100%支持法院”、“苹果必须将手机解锁”。希拉里则“圆滑”许多,仅表示,希望FBI和科技企业之间能够加强合作,让调查机构能够掌握恐怖分子使用的加密技术。
眼看多数社会舆论并不站在自己一边,苹果展开了舆论反攻。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份《告客户书》。库克表示,“政府的要求将破坏苹果几十年来旨在保护客户的安全机制,让包括数千万美国公民在内的客户暴露在黑客和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之下”。库克警告说,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法令解锁一台iPhone手机,那就会有权入侵任何人的手机攫取数据。政府将能够进一步侵犯公民隐私,并可以要求苹果开发监控软件,截取用户的消息,访问用户的健康记录或财务数据,跟踪用户的行踪,甚至远程调用用户的麦克风或摄像头。库克强调,政府的要求将最终损害公民自由,苹果反对此项法令的影响将远超出当前的法律案件。库克同时澄清,苹果同样为“消逝的生命哀悼,同时也希望为生活受到影响的人们声张正义”。
舆论战正酣,FBI却向法庭撤回了申请。理由是,FBI通过第三方技术破解了这部手机。巧合的是,就在第二天,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庭法官在另外一宗贩毒案件中,判决联邦政府无权强制苹果公司解锁涉案手机。这是苹果与美国政府就手机解锁发生纷争以来首次获得来自地方法庭法官的支持。苹果并没有被这一连串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更加坚决的拿起法律武器,要求FBI公开破解法鲁克手机的方法。而在苹果之外,众多硅谷巨擘都与美国政府存在着争端:他们通常以“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承诺”拒绝帮助政府获取用户私人信息。截止今天,如何在政府调查需要和隐私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仍是美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几年前,冯小刚的电影《手机》红遍大江南北。剧中主人公的一句台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再这样下去,你们的手机就不是手机了。是什么呀?手雷”。电影《手机》描述的还只是2G通信时代,除了通话和发短信,那时手机的功能与现在几乎不可比拟。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和普及,个人隐私越来越向手机等智能终端集中。过去将住宅视为个人隐私的堡垒,如今智能手机中的个人隐私甚至比住宅还要多。如果我们的立法和司法不能敏锐的洞察到这一现实和趋势,那么我们的个人隐私在法律保护上就留下了巨大的缺口。正因为如此,大洋彼岸的这些法律论争并非与我们无关,我们也不能只是充当看客。在智能手机时代里,我们的关切与他们并无二致,一点也不比他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