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首发于最高检《方圆》2014年4月上半月刊。
时事评论历来是公共知识分子介入现实、影响现实的重要手段。时评具有短平快、易传播、受众广、影响大等特点,在启迪大众、监督政府、传播理念、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要写好评论却并不容易。就事论事、人云亦云、牢骚满腹、批评有余却建设不足等等,都不是好的评论。好的评论既要让普通读者看得懂、喜欢看,又要能给人以思维和智识上的启迪,帮助揭示并解决问题。一篇好的评论不仅需要娴熟的语言技巧,而且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洞察世事的人生智慧。徐贲就是少数能将评论写得炉火纯青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徐贲的那些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借助朴素平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政治、哲学命题,堪称时事评论的典范之作。
徐贲的《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一书选取的并非重特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普通老百姓念兹在兹、茶前饭后谈论的热点小话题。针对这些小事情,徐贲常常能以小见大、挖掘出被人忽视的大道理。该书评论的话题虽然以中国为中心,但取材并不局限于中国。作者还选取了一些发生在美国、对中国有类似参考价值的事件,通过不停往返于两个国家的不同思维和不同做法,在相互激撞和对比分析中让道理变得简单明了。同样以撰写评论著称的国内知识分子傅国涌曾称赞,“这位长居太平洋彼岸的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国大陆的现实比许多大陆知识分子看得还要透彻,表达得还要准确”。这当然得益于徐贲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阔的政治眼界,特别是他具有中美两个国家的学术和生活背景,能够对历史上的各种文献信手拈来,并对中美两国的差异做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而其在美国观察、评论中国的文字,也因此显得鞭辟入里、别有新意。
该书共由87篇评论组成,看起来各不相干,但贯穿其中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学做精明的公民”。已经逝去的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忧心的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缺少的不是政治参与,而是过分活跃的政治参与超出了制度的承载能力,导致政府权威的坍塌和社会秩序的沦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权威仍然是政治现代化的首要挑战。特别是近期的泰国及乌克兰局势,让人看到无序的政治参与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性,也让人看到民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高素质的公民。用徐贲的话说,“民主的根本条件不是哲学家们想象的以政治为最好职业的少数政治精英,而是千百万以政治为副业,并对民主政治相当精明的普通公民”。那么何为“精明的公民”呢?徐贲认为,“精明的公民是那些坚持自我治理和能力自我优化,并努力具备与之一致的知识与素质的公民”。
很显然,徐贲不是消极地鼓励政治参与,而是积极追求有效的、理性的、精明的政治参与。历史上,不乏非理性的、暴力盲从的群众运动,但这种缺乏知情权和自主权的政治参与系被专制权力蛊惑和裹挟,与公民政治相去甚远。理想的政治参与必须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在自由竞争的意见市场中由公民自主作出价值和行为选择。当今世界虽然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民主的形式和框架,但民主运行的质量却相差悬殊。这与该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否“精明”有极大关系。学做精明的公民是我们必须终生面对的共同课题,而阅读那些优秀的政治著作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学习方式。
《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一书充溢着学者的睿智和公民的精明,是很好的政治启蒙读物。该书的很多观点甚至可以作为名言警句,如:“精明的公民在意和看重的应当是价值本身,而不是他们是否具有所谓的本土性。如果像自由、平等、尊严和公正这样的价值不适合某国国情的话,那么要改变的是国情,而不是这些价值”、“有权利做一件事,是做它的必要理由,但不是充分理由。权利只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但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公民的平等并不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平等是一种人为的社会价值,而且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人们进入公众领域,成为有权利的公民,他们才能获得平等”、“人并不需要做圣人才有意义,当圣人往往并不是因为特别关爱普通人,而是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普通人。圣人不是普通人的朋友,而是他们的对头”。类似的话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散见在事件评论中,使这本时评集在时过境迁之后仍然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民主化转型,客观上要求公众学做精明的公民,学会有效地参与公共事务。这一过程没有捷径,徐贲的著作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正如政治学者康马杰所说,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公民对出现的问题自己思考。因此,徐贲著作的意义是引导、帮助我们学做精明的公民。但除了我们自己,谁也无法替代我们成为精明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