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公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2013-10-08
此文首发于2013年10月8日《江苏法制报》“博览”版,2014年8月28日《检察日报》“学术”版以“反观传统政治制度”为名予以刊载。
《帝国的终结》被易中天先生自评为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书承续了易氏著作浅显易懂、风趣生动、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即便讨论的是政治制度这样的严肃主题,也丝毫不会让人有枯燥乏味的感觉。书中所谓的帝国,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到公元1911年大清王朝灭亡之间的中国,也即通常教科书中的封建中国。该书对帝国命运所做的荡气回肠的分析,厘清了帝国的存在逻辑及其内在矛盾,对于我们凝聚改革共识、共筑“中国梦”的理想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我们不能否认帝国制度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否则难以解释帝国制度为何会存续二千年之久。易中天先生认为帝国专制之于农业社会的中国是一种必然。因为农业生产是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尤其恐惧战乱的破坏,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无疑能结束军事纷争,达致社会安宁。尽管帝国不受约束的权力恣意也让这个农业民族不堪重负,但在武力和权力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农业民族依然更倾向于选择权力。
帝国应这样一个农业社会而生,其后也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帝国的生存和延续。首先,帝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民间财力。帝国很清楚,它的生存基础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一盘散沙的孤立的农民。其次,帝国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控制民间思想。易中天先生指出:“专制主义比谁都清楚,思想自由是它的死敌。只要人们能真正自由地思想,专制就不会有存身的余地”。帝国通过将儒教尊为国教,政权只向儒生开放,从而一举收买了知识分子。帝国还通过它强大的意识形态说服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将帝国的那套“君君臣臣”的伦理灌输到每个普通人的心里。
帝国虽然具有封闭的稳态结构,但存续期间却经历了数十个王朝。那么王朝的更替和帝国的存续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易中天先生指出帝国内部其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只能通过王朝更替这样一种极端的形式来获得解决。首先,帝国制度必然导致腐败。因为“作为一种集权制度,帝国规定了资源和财富可以通过权力来剥夺和占有的基本原则”。由于权力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巨大的资源,可以赎买,所以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腐败的可能。官僚腐败,官逼民反,王朝的统治基础就会动摇。其次,帝国容纳不了繁荣和富强。国家财富增加,要么导致统治者穷奢极欲,要么导致其好大喜功,大动兵戈。另外由于财富增加不均等,富人兼并土地,当土地集中到一定程度,王朝的安宁也会受到威胁。当一个王朝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后,必然会走下坡路,摆脱不了灭亡的宿命。
既然帝国的稳态结构必须通过王朝更替这一手段来维系,那么当颠覆王朝的力量超出帝国的框架时,帝国而不仅仅是王朝的命运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十九世纪中后叶,当一种迥异于中华帝国的西方列强来颠覆大清王朝时,随同大清王朝覆亡的还有古老的帝国制度。
时至今日,我们大都能意识到帝国的政治制度是我们的民族在近代落后挨打的总根源。帝国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中央集权,也即皇权至高无上、权力主宰一切以及社会资源按等级权力进行分配。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曾论及,权力集中必然导致社会封闭。帝国对工商业的抑制,对思想的控制,使得个人抱负只能通过仕途来得到施展。帝国将它本身必须仰仗的社会精英卡死在权力一条道路上,致使帝国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由于权力遵循总量守恒原则,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和垄断性,一个人权力的增大必须以其他人权力的减少为代价,因此对权力的追逐和争夺成了一种零和游戏,很难找到共赢共存之道。这使得帝国内部充满了内耗和破坏,前朝创造的财富和文明很可能被后朝付之一炬,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缓慢。与此同时,帝国通过高高在上的专制君主和其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来实施其权力。这种权力的等级性,造成了对上唯唯诺诺、卑躬屈膝,对下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官僚人格。体现在政治上,表现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互斗以及互斗之后的臣服,缺少平等协商、讨价还价、妥协让步和合作共赢,产生不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帝国权力主宰的社会也排斥、禁绝自由思想。而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的社会,不会有批判和反思能力,从而也不能为自己的命运拓展新的空间。
在一个权力受到限制、市场和规则居于支配地位的开放社会,情况可以完全不同。破除了政治垄断,个人可以在市场、学术、艺术、公益等不同领域来施展个人抱负。市场虽然有竞争,但更大的机制却是合作。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市场交换的另一面就是彼此间的依赖和合作。由于市场是开放的,能够共同把蛋糕做大,从而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包容个人雄心,将其导入一种互益的合作轨道。学术、艺术、公益更是一种互相启发、互有助益的事业,能使不同的个人智慧和雄心共赢共存,造福社会。个人智慧尽情挥洒、个性活力尽情释放,正能量源源不断的涌发,整个社会就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帝国的历史在当今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显示我们的国家还留有太多的帝国残余,还背负着太多的帝国沉积。走出帝国的政治传统和遗留,仍然是我们当今的最大冲动和渴求。《帝国的终结---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是: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扎实的推进市场化进程,还需要我们积极开展政治和法治文明建设。只有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市场和规则取代权力成为社会的支配性力量,我们国家才能成功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制度变迁只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坚守正确的方向,不断的试错和总结,这个过程或许漫长,却一定会离目标越来越近。